亚马逊要求主图必须是白底的,不像国内电商平台可以各种花里胡哨。这种风格其实很符合欧美人喜欢的简洁、大方、直白的审美。
就说手机壳吧,很多卖家就是把手机壳拍得漂漂亮亮,直接往主页上一放。但有些卖家就会动点小心思,比如把手机壳上某个特别的地方,用放大镜特效放大,但啥也不说。你想想,当买家看到有个地方被放大了,肯定会好奇,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看,到底放大了啥。这一下,点击率不就上去了?

而且很多时候,如果产品功能稍微复杂一点,我们还可以在主图上用特效把关键功能展示出来。
比如,产品有个特别厉害的地方,就用特效暗示一下。这样一来,消费者肯定会好奇:“这是啥功能?”有了疑问,他们就会忍不住点进来。

当你的主图与竞品都是千篇一律的时候,你要想办法让别人对你产生好奇,因为任何成交的第一步就是好奇,只有产生好奇才有可能产生点击。
第二张图
很多卖家第二张图就是随便抄一下别人,整个副图部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排序,但其实排序是非常重要的。
因为顾客在看你这个图片的时候,就基本上对你这个产品进行了预判,所以前面三张图是最重要的,直接决定了转化率的高低。
第一张图主要是吸引点击,第二张图主要是让消费者明白你的产品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。
想做好第二张图,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,然后把你产品的绝对优势和不同点非常夸张地表达出来。
就是我要让消费者知道我这个产品是干什么的,我跟别人的差别、竞争优势是什么,并且要非常清楚地表明这个竞争优势背后对顾客的好处是什么。
所以第二张图你一定要去表达你的产品的不同点,以及这个不同点带给消费者的好处,因为大部分消费者已经知道你这个产品是什么,先不需要你介绍那么仔细,他们只需要知道你这个产品跟别人的不同点、优势点对我的好处是什么。
如果你的优势是唯一的,那么他逛了那么多圈之后,发现你这个产品真的就是他想要的,那么他一定会下单的。

第三张图
第三张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张图,其重要性仅次于第二张图。那么,该如何制作第三张图呢?
简单来说,就是要完整地展示产品的全貌——它的外观是什么样的,它的功能有哪些,各个功能如何运作,这些都需要清晰地呈现出来。我们需要通过一张图,非常具体且形象地展示产品的全部功能和细节。这样,消费者在浏览完前三张图后,就能基本了解产品的功能、细节的独特之处、产品的优势,以及这些优势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好处。

根据数据测试,消费者在看完前三张图的时候,心里基本就决定了要不要买。如果前三张图已经让他们满意,后面几张图可能就直接跳过了。只有当他们还有疑问没解开的时候,才会接着看第四张、第五张甚至第六张图。所以,前三张图的作用就是让买家快速决定,而第三张图特别关键,它能帮买家把对产品的认识再巩固一下。
第四张图
在第四张图里,重点就是把产品的细节展示清楚,再把尺寸标得明明白白,这样就能让顾客心里踏实不少。
很多时候,光标个尺寸,消费者很难直观地感受产品到底有多大。他们只能靠自己想象,但这种想象很容易和产品的真实尺寸对不上号。要是顾客收到货发现产品和想象的不一样,肯定心里不舒服,说不定还会给个差评。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可以在图里放个大家都熟悉的东西,比如可乐罐或者手机,把产品和它们放在一起对比一下。这样一来,消费者就能一眼看出产品的大小,心里也有底了。

第五张图
第五张图特别关键!如果消费者看到第四张图还没下单,那这张图就是“临门一脚”了。它得是一张对比图,直接把你的产品和其他产品的区别摆出来。
做这张图的时候,别光嘴上说“我们产品好”,得拿出真凭实据。比如,直接告诉消费者:我们产品的某个部位尺寸是多少,竞品的又是多少;或者把我们用的优质材料和竞品的材料放在一起对比。总之,对比一定要具体,不能含糊其词,让消费者实实在在看到你的产品到底好在哪里。

因此,在制作第五张图时,一定要把细节做到极致,让消费者真正相信你的产品不仅有独特的优势,而且在质量上也更胜一筹。当消费者浏览完一整套图片后,他们需要通过这种客观的对比来做出选择。如果你的第五张图能够让他们信服,那么成交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。
第六张图
第六张图是整个产品展示的“收官之作”,虽然看似是最后一张,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。通常情况下,可以在这张图上展示产品的包装、包装内包含的具体内容,以及产品的使用场景图。这不仅仅是为了补充信息,更是为了进一步拓展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——让他们清楚地知道,这个产品可以在哪些场景下使用。

对于一些特别依赖使用场景展示的产品,可以准备两张或更多的使用场景图。在图中明确告诉消费者:这款产品不仅可以在户外使用,还能在家里、车载使用。通过这种场景化的展示,消费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产品的多功能性和适用性,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。
